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中文字幕伦伦精品|www.ychrm.com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藝術 > 精品欣賞

精品欣賞

從毛澤東的詩詞觀看其在詩史上的崇高地位

發表時間:2023-11-16 08:50:39來源:文人彭崇谷點擊:
分享到:

從毛澤東的詩詞觀看其在詩史上的崇高地位一一再談毛澤東詩詞是唐宋以來詩詞界新聳立的一座雄偉高峰


近幾年,我曾在有關研究毛澤東詩詞的學術會議及有關刊物上發表文章提出毛澤東詩詞是唐宋以來我國詩詞界聳立的一座新的高峰,這一觀點得到了詩詞界廣大同仁的認同。今年6月,《中華詩詞》第6期刋登了署名梅岱先生《毛澤東的詩詞觀》的文章。這篇2萬多字的宏大文章對毛澤東的詩詞觀作了系統、詳盡的闡述。學習毛澤東的詩詞觀 ,領悟其中的文化立場,文藝思想,文學觀點,聯系毛澤東詩詞創作的實踐,深切感到正如南社盟主柳亞子先生贊譽的,毛澤東詩詞是:“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毛澤東的詩詞總體上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蘇東坡、白居易等古人的詩。再次說明毛澤東詩詞是唐宋以來詩詞界新聳立的一座雄偉高峰,這種高峰地位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詩人的立場,要堅持為人民大眾寫詩

詩人應站在為人民而寫詩的立場是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要求。以民為本是 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這種理念從夏商周之前的遠古時代就產生了。大禹治水就是華夏民族先人中的賢人志士堅持以民為本的一次具體實踐。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推崇“仁〞、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體現出豐富的民本理念。之后,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甚至認為君與民是“君舟民水”關系;“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唐太宗李世民常用荀子這一名言來告誡自己和手下官員。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也體現在我國古人的詩歌創作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絕大部分內容就是記載周朝時期社會底層民眾的勞動與愛情,婚姻與家庭、對壓迫的反抗,對戰爭與徭役的憤怒。唐朝宰相李紳詩《憫農》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粒皆辛苦”,宋代李綱《病牛》詩的“但得眾生皆得飽,不惜羸病臥殘陽”,這些無不顯現出深厚的民本情懷,也正因如此這些詩篇千百年來能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他畢生奮斗的目標是讓人民獲得幸福。所以,毛澤東認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這是他最鮮明的文學觀點。作為文學藝術的詩詞,當然不能例外。因此,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詩是人民創造的,我們是人民的代言人”。在毛澤東看來,詩人應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為人民寫詩,寫人民所喜愛的詩。這也是毛澤東對古代詩人的評價標準。他高度評價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贊美白居易的作品能“表達普通老百姓的情緒和愿望”。他自己在詩詞創作中始終堅持為人民作詩的原則立場。1945年,毛澤東在《憶重慶談判》一詩中提出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無非一念救蒼生〞。1958年,當時中國南方血吸病爆發,共有1,000萬人患疫,一萬萬人受血吸蟲病的威脅。毛澤東得知江西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消息后,“欣然命筆”寫下了《七律.送瘟神》兩首詩。第一首寫血吸蟲病長期流行下的南方農村凄涼蕭條的景象及勞動人民悲慘的處境。第二首詩則寫廣大群眾戰勝瘟神后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斬新氣象。兩首詩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心情由憂到喜的變化。詩詞界曾對南唐李昱的《虞美人》這首詞的藝術成就以極高的評價;但《虞美人》 僅僅表現了李昱亡國后對個人命運的無窮哀怨。這與毛澤東的《憶重慶談判》、《七律.送瘟神》兩首詩中那種以天下蒼生為重的民本情懷相比,毛澤東詩詞是何其之偉大!

二、詩人的視野,要聚焦事關家國的“重大題材”

詩詞創作應選擇什么題材?這能充分反映出詩人的價值取向。毛澤東詩詞觀主張,詩詞創作應“寫重大題材”。毛澤東說的“重大題材”是什么呢?就是事關社稷江山,民生福祉的重大事件。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到杜甫草堂參觀,他隨即朗誦杜甫的“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顯然他對杜甫寫天下蒼生百姓生活的題材非常感興趣。1957年1月,毛澤東聽說有些文藝工作者不愿寫革命題材了,他就指出;“對作家要管與不管相結合,要寫重大題材”,文藝創作“要反映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詩歌“要寫抗日的現實斗爭”。毛澤東創作的詩詞,大部分內容都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這段輝煌歷史的真實記錄,完全稱得上是一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史詩。如他自述1935年寫的《念奴嬌.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1936年寫的《沁園春.雪》,是“反對封建主義,批判2000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1949年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其目的“是想以此鼓勵我軍將士猛追窮冠”;1956年寫《水調歌頭.游詠》“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

毛澤東詩詞中所寫的題材,謳歌的是代表著歷史發展潮流的新生事物和正能量,對社會的腐朽落后則毫不留情予以批判,對社會的低級庸俗則不屑一顧,對個人的私憤恩怨,則不記于懷。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社會的腐朽陰暗面很多,政治上有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暴行,有汪精衛政權的賣國,有社會上的弱肉強食、賭博偷盜,賣淫嫖娼。即使在 革命隊伍內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出現過肅反擴大化濫殺“AB團”,黨內有過右傾、左傾錯誤,張國燾搞分裂等問題。而且在井岡山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一再遭受左傾機會主義的排擠打壓。1932年10月以后,毛澤東被免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僅名義上是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實際上以被剝奪軍事指揮權,在黨內處于被排擠打壓坐“冷板凳”的地位。但這些都沒有反映在毛澤東詩詞中,更沒有對他本人遭受委屈的任何不滿情緒與牢騷的流露。不論處于何種狀態,毛澤東始終書寫的的是社稷江山,蒼生百姓,文明進步,時代潮流,全部詩詞充滿了浩然正氣,蕩漾著蓬勃向上的正能量。毛澤東詩詞體現的這種人生價值觀,相對于一些古人如宋代柳永被譽為藝術成就非常的《蝶戀花.鳳棲梧》、《雨霖霖.寒蟬凄切》、《玉樓春.皇都今夕知何夕》等詞中那種 描寫花前月下男女私情的作品體現出的情懷境界, 柳永的作品絕不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如何理解毛澤東關于詩詞創作要寫事關家國社稷的“重大題材”呢?這里涉及到文學與政治的相互關系問題。誠然我們不能把文學的功能完全歸結為政治服務,但必須看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學要完全離開政治,脫離社會現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從詩詞發展的歷史看, 中國歷史上包括詩詞在內的文學藝術總是和政治及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的。史書記載遠在周朝時期國家就重視以詩歌來教化社會。作為《詩經》之序的《毛詩序》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理論著作,文中認為詩詞的社會功能是“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昜風俗”。這里充分體現出詩詞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系。《詩經》之后歷朝歷代詩人們創作的作品,同樣無不體現出與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民生的緊密聯系。《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這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中既有作者對自己身世、品德、理想及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的敘述,對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的斥責。《兵車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敘事詩,此詩借有對“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災難。南宋85歲陸游臨終前作為絕筆的《示兒》詩表達的是詩人對國家破裂,中原淪陷的擔憂及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激情。可見毛澤東強調詩詞作品應關注現實生活寫“重大題材”,這與古代先賢關注社稷江山重大事件的優良傳統 是一脈相承的。事實上,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藝術, 它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自身發展及相互矛盾運動的反映;所以從其本源來說,詩歌應該是、也只能是反映社會火熱的政治與經濟生活。如果離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實際,詩歌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正如梅岱先生在文中所指出的:“任何一種藝術,如果自視其高雅,以陽春白雪,超凡脫俗自居,遠離現實,遠離時代,甘愿變成養在籠子里的金絲雀,花瓶里的蘭草,玻璃缸里的熱帶魚,逢迎取悅有閑人和玩家們,或者只是關注一己悲歡的情緒表達,其價值便大打折扣,其生命力也就日漸衰退了。作為文學藝術的詩詞能不能投入 社會生活的大潮流,能不能趕上民族藝術的大舞臺,能不能融入時代進步的主旋律,決定了其地位和價值”。梅先生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對毛澤東強調詩人創作的視野應是從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選取“重大題材”的最好的說明。

三,詩詞的價值取向,“詩貴意境高尚”

毛澤東詩詞觀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崇尚詩“意境高尚”。他認為詩詞創作中詩境打造尤為重要;“詩境”即詩的意境,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指作品在反映對象“境”的同時, 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表現作者的心境。詩之美在意境,有意境則自成高格;所以,毛澤東說“詩貴意境高尚”。

在詩的意境中,毛澤東更注重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作者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水平,這就是詩的思想境界。毛澤東高度贊賞明代清廉剛正重臣楊繼盛寫的“遇事虛懷觀一事,與人和氣察群言”這兩句詩,因為這兩句詩告誡人們為人處事要謙虛謹慎,體現出了一種低調的人生態度。毛澤東贊美中唐詩人韋應物“邑有流亡愧俸錢”“是寥寥幾字寫出了古代清官的胸懷,也寫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韋應物這句詩的大意是他調任滁州刺吏后,自己 拿著國家的俸錢,雖然在任上也做了一些好事,但管轄區內還有百姓遭受流亡的苦難,他為此而深感愧疚。這說明韋應物對百姓安危富有同情心,對百姓福祉有責任擔當精神。這兩位詩人的詩都體現出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毛澤東對他們給以極高的評價。這充分顯示出毛澤東 是把作品的思想境界 作為評價的首要標準。

從我國詩詞發展史的實際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能長久流傳的詩無不是思想境界高尚的詩: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相反,一些思想境界底下的作品則只能留存于破損的陳舊書卷中, 有的甚至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嘲諷。如北宋梅堯臣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有兩首詩使人看后覺得很乏味:一首是寫他身體很癢時急忙去捫虱子卻抓到了一只跳蚤;還有一首詩寫他清早上廁所看到有烏鴉在糞坑啄蛆蟲。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作了一首《藥轉》,此詩寫一大戶人家丫鬟服了藥于黎明前入廁所解決了便秘(有人解釋是墜胎)問題。這幾首詩皆因格調不高而不斷地遭受后人貶斥。可見思想境界不高的作品,自古以來入不了詩詞的大雅殿堂。

毛澤東本人把“詩貴意境高尚”作為自己踐行詩歌創作的一條重要準則。1960年,毛澤東創作了一首《卜算子.詠梅》,在詩中他一反陸游寫梅花寂寞高傲、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羨慕與嫉妒之意。毛澤東首先寫梅花在“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之時,它卻“猶有花枝俏;贊美了梅花追求高潔、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的精神。接著又寫梅花在飛雪迎春之時,卻“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是贊美梅花面對春色沒有任何私念,它不與大家爭奪春天的美景,從而高度贊美梅花默默奉獻、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縱覽毛澤東畢生創作的詩篇,從他少年時期的《天井》、《詠蛙》,直至老年時期的《七律.回韶山》《重上井岡山》等作品,無不顯示出一種 腦懷天下,責任擔當,不畏艱難,崇尚正義、追求高潔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境界,這也是毛澤東詩詞之所以越來越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并將在中華文化史上永放光輝的根本原因。

四,詩詞發展的趨向:詩詞的大眾化、時代化、民族化

讓詩詞朝大眾化,時代化、民族化方向發展,這是毛澤東詩詞觀的積極主張。

對于舊體詩詞,毛澤東首先肯定其“一萬年也打不倒”,同時又指出舊體詩詞也要改造,“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毛澤東這里說的“新詩”,指的是上世紀五四運動之后出現的用現代白話寫的詩或叫自由體詩。那么舊體詩和白話詩應怎么改造呢?他說:“我看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方面都提倡學習,結果產生一個新詩”。毛澤東這里講的新詩,則是指經過改造后的自由體詩和古體詩。關于詩歌改革的方向,毛澤東認為,從總體看,詩歌“要從民間歌謠發展,過去每一時代的詩歌,都是從民間吸收來的”。詩歌之所以要向民歌學習;是因為“民歌產生于民間,最接地氣,最具煙火氣,有著最鮮明民族文化基因的藝術”。這里毛澤東從總體上指明了向民歌學習是詩歌改革發展的方向。

那么,舊體詩詞如何向民歌學習呢?毛澤東說:“格律詩要學民歌的時代色彩,鄉土氣息和人民情感”;“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在毛澤東還認為,古典詩詞要向民歌學習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要象民歌那樣緊貼時代,聚焦人民群眾火熱生活實際的重大題材;二是要學習民歌大眾化的語言藝術。毛澤東說:“詩的語言,當然要以現代大眾語為主,加上外來語和古典詩歌中現在還有活力的用語。大眾化當然首先是內容問題,語言是表現形式,有民族風味,叫人愛看 ,愛誦讀,百讀不厭”。“新文學要建立在通俗易懂的口語基礎上”。毛澤東極力推崇杜甫在詩的語言運用上的“口語化”、“大眾化”。他對杜甫在《前出塞》詩中用了“射人先射馬,摛賊先摛王”這兩句民間很普通的話極為贊賞。他也贊揚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寫出精彩的文藝作品。

毛澤東既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格律詩發展方向的主張,他自已在創作上 則率先身體力行。他創作的詩詞緊貼時代,真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創立、井岡山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建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沒的偉大實踐。,是大半個世紀中國人民開展革命和建設的真實縮影。毛澤東積極踐行詩詞語言的大眾化,口語化。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既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又使人民群眾通俗易懂的俚語、口語、常用語,通俗語。如他在《西江月》中寫秋秋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在《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這首詞中。他用“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汪汪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來形容蘇聯赫魯曉夫之流鼓噪的反華活動;用“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幾句口語說明與赫魯曉夫之流展開斗爭必須抓緊時間。這些通俗易懂口語的運用 ,彰顯了他的作品的時代色彩。

毛澤東對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出現的白話詩詩即自由體詩的發展作了精避分析,提出了辯證的見解。他在肯定“新詩的成績不能低估”的同時 尖銳地指出了新詩存在的問題;1965年他在給陳毅的信中說,“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他認為新詩存在的問題是:其一,“現在的新詩,太散漫”,“不成形”,“不引人注意”。其二,“不反映民眾生活,因此也為民眾所不懂”。其三,新詩與民族情感不甚合腔,且形式無定,不易記,不易誦”。因此,毛澤東多次跟人講:“我不讀新詩, ”并詼諧地說:除非給我二百大洋”。所以毛澤東提出新新與格律詩“ 都應該在發展中改造”。關于新詩改造的方向,他說:“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1957年1月,毛澤東又說:“關于詩,有三條:(一)精煉,(二)有韻,(三)一定的整齊,但不是絕對的整齊,要從民間歌謠發展”;毛澤東講的這三條都是古典詩詞的特點,由此看出毛澤東認為新詩的改造就是要向古典靠攏。毛澤東又說,“新詩的作者,要學格律詩的含蓄凝煉,哀而不傷,怨而不怒,還有可以興、觀、群、怨”。新詩的發展還在于要發揚民歌那種植根于人民群眾生活,簡明樸實,生動靈活的特點,這就是在“在古典詩歌、民歌基礎上發展新詩”。在毛澤東看來,把 堅持學習古典詩詞的長處與向民歌發展“二者融合起來,便是中國化的、時代化的,受人民群眾歡迎的藝術”。從而為中國詩歌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很遺憾的是,毛澤東提出改造新詩的思想已經過去了50多年,但新詩發展離毛澤東提出的目標仍距離遙遠,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詩的現狀也頗有議論,新詩的改造任重而道遠。

毛澤東詩句:不到長城非好漢

五,詩詞的藝術標準,“形式是民族的,內容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

什么樣的詩才是好詩?按照毛澤東的詩詞觀,能使廣大人民群眾賞心悅目并特別喜愛的詩才是好詩。為此詩詞就要有好的形式和內容。他說,詩詞應“形式是民族的,內容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如何理解詩詞的形式應是民族的呢?這就是發展“最能反映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的舊體詩詞。他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所以毛澤東強調舊體詩詞要嚴格遵從格律,他指出:格律詩的“格”與“律“是歷史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則就成了順口溜。“不講平仄,不講韻律,還算什么格律詩!

優秀的舊體詩詞作品要有好的內容。毛澤東認為舊體詩詞“內容應該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他的詩詞創作始終植根于火熱的社會現實。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解放戰爭期間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沒時期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等許多作品無一不是現實主義的杰作。同時,在毛澤東看來,詩詞創作不能太現實,“太現實了就不能寫詩了”。他提倡詩詞應多點幻想或想象,多一點浪漫主義。為此就要堅持“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 文學要形象,不能搞抽象。”毛澤東寫詩就堅持用夸張、比喻、想象等 藝術手法來敘事抒情,使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如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展開想象寫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犧牲后忠魂升天來到月宮,“吳剛捧出桂花酒”欣然相待,“寂寞嫦娥舒廣袖““為忠魂舞”;詞的上闋從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下闋從 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成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緊密結合的經典之作。

毛澤東不排樂詩詞婉約派的風格,但他明確表示自己:“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他創作的詩詞,其氣勢大多是排山倒海、吞吐云天,把宋時蘇東坡辛棄疾等人開創的豪放詞風提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如他的《沁園春.雪》上闋一開篇就從空間上把祖國的廣闊北方,從長城至黃河的萬里雪原一覽無余。詞的下闋雖然點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幾位代表人物,卻從時間上把從秦漢至宋元 這一千五百余年歷史人文用12個字盡攬筆下,其視野是何等之開闊。在他筆下這幾位歷史人雖然顯赫一時,但也僅是或“略輸文采”,或“稍遜風騷”,或“只識彎弓射大雕”而巳。最后結論“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振撼千古的論斷,是超越歷史的宣言,是道出改造世界的壯志,的確是豪情萬丈、雄視古今。1964年春,毛澤東寫《賀新郎.讀史》評價中國歷史:上闋概括敘述人類從使用石制工具,銅器、鐵器, 直至進入近代工業社會,這200多萬年的歷史過程,僅用“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熖,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這寥寥數語一揮而就,這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是開天辟地第一人, 視野是何等開闊,氣勢是何等豪邁!閱遍毛澤東的詩詞,從總體上看他的作品的視野和氣勢是許多古代詩人記敘內容多為小景小事,或小情小調小情懷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毛澤東詩詞書寫的內容大都是莽莽乾坤,滔滔江海;人類進化,時代風云;文明興衰,民族安危;文韜武略,治國安邦。他的詩詞絲毫沒有舊式詩人的那種靡靡之音,但卻使蘇東坡、辛棄疾的豪氣也望塵莫及。

紙上得來終覚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六,詩詞鑒賞的方法:“詩要一分為二”,“給你一種美的享受就行了”

毛澤東對詩詞的鑒賞充滿了辯證法,他認為詩要“一分為二”。毛澤東一方面強調古典詩詞要嚴格執行格律,另一方面他 也主張詩詞形式要服從內容,只要詩的意境好,破點格也無妨。他的這一主張與《紅樓夢》提出“不能以詞害意”的觀點,與歷史上包括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在內的詩詞大家破格創作名篇佳句是一脈相承的。毛澤東說他自己寫《蝶戀花.答李淑一》也不是一韻到底。所以,從 總體上看,毛澤東鑒賞詩詞是求正容變,尊古但不泥古。

毛澤東還堅持用辯證的觀點評說詩詞風格和藝術流派。他說“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毛澤東對曹操、李白、蘇軾、辛棄疾、薩都刺等人 充滿了“英雄豪邁“之氣的作品 給予了高度贊揚,對柳永,李清照的婉約派風格作品也給予不俗的評價。毛澤東還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指出評價一首詩“不要做繁鎖的鉆牛角尖的研究;只要感覺文采非常美,倘徉迷離,給你一種美的享受就行了”,這就是說鑒賞詩詞作品主要看能否給人民大眾“一種美的享受”,即要看大節不要拘泥于小節。這種觀克服了一些詩人在詩詞評價上的偏見與 片面性,體現出 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開闊眼光。(完)

毛澤東詩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敬以此文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本文在安徽省宿州市《毛澤東詩詞與啟航新征程》論文征集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論文”。

彭崇谷,1954年生,詩人、賦作家、書法家、畫家。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副會長,現為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兼當代詩詞曲賦聯精品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顧問、湖南省詩詞協會名譽會長,先后聘請為中南大學、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湖南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后導師。所著86萬字理論著作《捍衛尊嚴一中國傳統文化陷阱論批判》 列為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讀物資助項目出版,另還出版多部詩詞、書法專著,所撰《三江源賦》被編入《大學語文》教科書、《湘江賦》被編入《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詩詞聯賦書法作品多次獲獎,先后被國內外40余種報刊刊登,30余處名勝古跡刻石立碑。文化部為其出版《走近大家》書法個人專輯,并聘其為特邀藝術家。

來源:文人彭崇谷 作者:彭崇谷


精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