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何提高企業內部創新的成功率?在混沌AI成長營的課堂上,迅雷創始人程浩以自己過去15年在互聯網領域工作的一線經驗,分享了5個要點:精英小團隊、獨立運作、內部競爭、團隊激勵以及區分創新類型。
演講者|程浩
(迅雷網絡創始人,混沌AI成長營導師)
內部創新是很多企業的必經之路,只要企業到一定規模,早晚是要做內部創新的。但是,當創業公司逐步走上正軌,發展壯大以后,變革性的內部創新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如果容易的話,市場早就是BAT的天下,沒創業者什么事了。那么,內部創新到底難在哪里?有沒有什么好辦法?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內部創新成功率的一些方法。
敢死隊兩個特點: 第一,自組織。不是去指定誰做敢死隊,而是你們誰想去做,自己站出來。這樣選出來的人,才是對這個項目有成功信念的人。為什么叫敢死隊?說白了就是可能有去無回,所以風險一定要透明化,開始之前就講清楚:這次創新很有可能不成功,99%失敗,1%成功,但是成功只要有一次就夠了。 第二,不能有菜鳥。這樣的隊伍不能有菜鳥,一定要最有經驗的人來做。有經驗的人經歷過起落,抗壓能力和對失敗的承受能力會更高。憑借過往的積累,他們也能對創新項目面臨的難點、問題會更為敏銳,更容易在項目早期就找到面臨的核心癥結,有更快速的糾錯能力。 敢死隊的標配是3個人,一個產品經理,兩個研發,沒有測試也沒有UI。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測試者,而產品經理自己就是UI。在前期的創新試錯階段,一定是小規模的,如果一上來就是30到50個人,一旦這個業務沒起來,成本太高,對整個公司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我同事說過一句話,特別有道理。他說,一個3到5人做不好的項目,30到50個人也做不好。 獨立運作包括很多方面: 一是上層只幫忙,不添亂。內部創新最怕什么?領導天天問最近怎么樣了,有沒有數據?我幫你們診斷一下。上層一定不能有過多的干預。干預越多,壓力越大。好的情況應該是像VC投企業一樣,不會天天問,如果有需要,團隊會來找VC幫忙。只幫忙不添亂。 二是去KPI。領導一定不能說,這個創業項目,我給你3個月時間,如果拉到10萬用戶,你可以再做三個月。如果我這么要求你,你肯定能給我拉來10萬用戶。因為拉用戶的方法太多了,但是拉來的用戶不一定是有效用戶。一定不能拿KPI去考核早期業務,一考核肯定出問題。 三是內部的市場化非常重要。還是上面那個例子,如果沒有明確的內部市場化,客戶等資源可以通過人際關系搞過來。但是產品不行,推出去以后就是禍害公司的品牌,而且把公司內部關系弄得很復雜。 內部市場化很重要。怎么做?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發虛擬幣。比如我是A部門,你是B部門,你從我這兒買廣告位,我這個廣告位對外賣10萬,對你也賣10萬,但是你沒錢,就用虛擬幣支付。從機制上來看,所有的資源都是平等獲取的。同時在公司內部,虛擬幣或者說資源當然是有限的,這也會讓內部創業團隊,對產品的投放推廣更為慎重,減少在還未準備成熟時,就倉促推出糟糕產品的可能。 當然我們也必須要警惕,內部市場化可能會導致的各部門各自為陣。你要做一個事,我不反對,但我也沒有動力幫你。大家更多地專注在自己部門的業績上。作為CEO,你要去推動一些整體戰略性的項目就比較難,要求你得有足夠的權威去打破各個部門的邊界,然后去推你的戰略。 拿微信和QQ舉個例子,兩個產品都是騰訊旗下的。微信出來很大程度上革了QQ的命?很多人現在都不用QQ了。但是騰訊很厲害的一點是什么呢,在兩個產品內部沖突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還能讓QQ 不計成本地去推廣微信。 鼓勵內部競爭主要是說,兩個團隊可以同時做一件事情。一般來說我們覺得不行——資源浪費嘛。但是我們假設這個公司已經成長起來了,資源足夠豐沛時,兩個團隊當然是可以做同一個業務的。 還是拿微信舉個例子。當時同時在做微信的大概有三四個Team,最后張小龍殺出來了。大概一年前,騰訊也有兩個部門同時做電影,一個是騰訊互娛,一個是騰訊視頻,兩個部門顯然都有足夠的理由要做電影。馬化騰選哪個部門?很簡單,一起做,一個叫企鵝影業,一個叫騰訊影業。幾個團隊做同樣的事情,能殺出來的一定是高手,所以一定要鼓勵內部競爭。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都要有效地激勵。 我記得幾年前百度有一個內部創新獎,當時是李彥宏親自頒獎,獎金100萬美金。給一個五六個人的Team,平均一個人100萬年終獎。所以創新一定是重獎,而且是重獎輕罰,甚至重獎不罰。 但是這樣做呢,其實也有問題。比如你是做創新業務,我是做成熟業務的。其實對于大公司來說,成熟業務壓力也很大,那為什么我的年終獎由KPI決定,你就可以重獎輕罰,或者只獎不罰,我心里肯定不平衡。所以還是沒有一個萬能的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我把創新分為兩個類型。 第一類,提高競爭力型創新,這一類應該是體內的。拿百度來舉例,百度貼吧,百度MP3,我管這幾個產品叫提高競爭力型創新產品,因為它的核心是讓用戶能夠更好地搜索到自己要的東西,這個是體內的。 第二類,資源輸出型創新,要考慮體外循環。百度有啊、愛奇藝里面的內容都不是自己獨有的,而是從百度搜索往外輸出流量的,比如視頻搜索流量就輸往愛奇藝,購物搜索就輸往百度有啊。這些資源輸出型的業務應該考慮體外循環,為什么呢? 第一,資源輸出型創新不是公司的主賽道,有沒有這個業務公司都無所謂。公司發展好的時候可能有些支持,發展得不好,我要裁員,首先從這些業務開刀。 第二,資源輸出型創新和公司原有業務的文化基因不一樣。拿愛奇藝跟百度來講,愛奇藝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媒體和銷售,這個和百度技術導向的差別是很大的。 第三,資源輸出型創新在體制內很難獲得非常好的激勵:你獎勵得多,原來的員工不平衡;獎勵得少,大家覺得都沒有分到。所以這里面又牽涉到平衡的問題,最好的辦法還是拆分出去。體制內創業容易產生平臺惰性。它很容易夸大平臺的價值,從而對平臺產生依賴性。 最后還有一點,就是內部創新一定要符合公司的戰略,要和公司的核心業務相關聯。只有相關聯的時候,內部資源的支持力度才會比較大,并且,只有你和你的平臺戰略協同的時候,你才能夠很容易地放大平臺的優勢。 來源:混沌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