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賤,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之一。其人有才智,仁愛,孔子贊其為君子。宓子賤曾做過單父的地方官,留下一些管理軼事,其中就包括那一則很有名的“鳴琴而治”。今天這一篇“把糧食留給敵人”,講的則是和文化有關的故事。
這一次,強齊要攻打魯國,大軍已經離單父不遠。城中眾人聞訊惶然,很多人建議:“城外麥子已熟,而今齊軍突至,若仍要每家自行收割自家的麥子,怕是來不及。不如事急從權,先別論是誰家的,大家一起先把糧食收了,也不致資敵,正是一舉兩得。”對此,宓子賤不置可否,并不理會。
不久齊軍從此經過,果然把麥子搶收走了。魯公因此大怒,宓子賤卻說:“麥子明年還可以種,但如果我們為了搶收麥子而一哄而上,其中勢必有不勞而獲者,老百姓也極有可能因此暗生惰性,甚至不再踏實種地,而是整日里希望敵國犯境。長此以往,魯國就完了。單父的麥子于魯國而言,不過九牛之于一毛,而不勞而獲的風氣若是遺留下來,將會有幾代人因此受害。”宓子賤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僅僅為了眼前一點蠅頭小利,就任由不良風氣滋長和蔓延,無異于飲鴆止渴,是極為不智的。
企業文化在企業日常工作中的角色就好像企業里的“閑人”,看似沒什么大用。實際上,所謂“大道無形”,企業文化的實質就是企業之道。 對此,張瑞敏說的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本源是道,而道是看不見的,無形的。企業的文化就是企業靈魂,是道,是無形的,也是最重要的。”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也都有一個共識:一個富有生命力的企業,不在于它的實體有多大,而在于是否有一種精神存在于員工的心靈之中。 企業文化的創建,除了像宗教一樣宣傳、領導以身作則外,更要防微杜漸,時刻小心企業文化方面的“破窗效應”。 一方面,著重于通過各種形式把價值觀變成工作和事業的一部分,用特殊的語言、儀式、場景,不斷強化員工的心態,讓他逐漸從知道,到認同,再到習以為常。 另一方面,要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應堅持企業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則不動搖,對于可能造成不利價值傾向的決策要特別謹慎,對于觸犯企業價值觀的原則性問題絕不姑息、縱容。要隨時注意消除可能誘發人們對企業文化產生不良影響的“破窗”,才能守住企業的“良風善俗”,使得企業的風氣越來越積極向上。 所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企業文化發生作用的過程是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企業文化的墮落和沉沒同樣無聲無息,正所謂靜水深流,正需要處處經心,時時拂拭,才能在看似“無為”、“不言”中把文化發展的舵把好,使其不沾邪惡、不惹塵埃,也才能真正的治人治心、長治久安。 姤之時義大矣哉!就是說遇合,你要有長久的打算,你要看得遠一點,你要知道這個風氣一進來,是誰都擋不住,將來整個破壞掉,你想要改變回來,是高度的困難。 ——曾仕強 姤道三個主要的原則,第一個,辨識要早。你要防止一定要趁早,晚一步全盤皆輸。一旦把它變成風氣了,那誰都沒有辦法。第二個,防微杜漸。防微杜漸就是說,你見微知著已經錯失良機了,我既然不能禁止你,我就防微杜漸,到處塞洞,一有小過失馬上糾正。第三個,想辦法糾正,將傷害降到最低。既然引進了壞風氣,你又沒有辦法整個給它恢復原狀,那怎么辦?想辦法去糾正它,使它的傷害降到最低。 ——曾仕強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宣揚文化的時候,大家要特別小心:剛開始有什么新的東西,大家要特別小心,不要認為新的就是好的,然后用很好奇的心去迎接它。我們一開始就很謹慎,再三考慮,甚至在一個小地方做試點,然后把它調整一下,變成最合適我們的,慢慢地再讓它擴展開來,而不是完全全盤照打,然后搞得全盤皆輸。 ——曾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