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中美能源與環境創新研究中心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中美能源與環境創新研究中心為技術支撐的高科技環保企業。2016年公司正式注冊于長沙高新區,中美能源與環境創新研究中心由中美綠色合作伙伴計劃(中國發改委—美國國務院)為承擔單位,中國同濟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為代表,聯合中美兩國3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立。
與水結緣 為環保事業回湘創業 侯丹是土生土長的望城人,從小在湘江邊上長大的他,對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心情不好的時候,在江邊吹吹風,看著緩緩流動的江水,很快就能走出低落的情緒。“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這句話影響了侯丹的求學之路。寧鄉一中畢業后,他選擇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水產專業就讀,繼續著與“水”的緣分。 向水污染宣戰 還水環境“清白” 早在2015年國務院已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35項具體措施,把政府、企業、公眾攥成一個拳頭,向水污染宣戰。這預示著未來中國污水處理的市場會很大,但同時由于人口眾多,還需繼續穩定和發展工業,在污染嚴峻的局面下,河道治理、水體修復、土壤修復以及危險廢物的處理與處置都將在未來成為熱點;加之,長沙從古至今就是一個“水窩子”,侯家塘、左家塘、湘湖漁場、下河街……水環境的治理刻不容緩;隨著近年來湖南對水環境的重視,全力推進“一江六河”綜合治理,這些市場環境對于侯丹來說是難得的機遇與挑戰。 來源:湖南民生網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起步不久。在此之前,人們把天然湖泊視作農藥與化工廠污水排放的氧化塘,寄希望于大自然來處理工業廢水。從讀大學起,侯丹就對這樣的污水處理方法存疑,盡管自己學的是水產養殖專業,但對水的那份情卻讓他逐漸開始轉向水體生態修復的事業中來。讀書期間累積的專業知識,也讓他在環保路上走得更穩更快。
畢業后侯丹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從事新能源、環保相關的項目投資工作,雖然在事業上已小有成就,但他的目光卻時刻關心著家鄉長沙的發展。伴隨著國家級湖南湘江新區的獲批,長沙高新區的產業聚集優勢不斷發展,侯丹揣著參與國外水體治理積累的經驗和滿腔的熱情,于2015年底正式開啟了回湘投資興業的路程。“長沙高新區給予專家人才團隊、環保企業都有扶持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從員工住房、小孩就學、辦公、醫療等各個方面讓我們與這里 ‘一拍即合’。”侯丹笑著說,“長沙對于創新創業的企業來說,就是一片樂土!”
2016年,幾經輾轉,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沙高新區正式注冊。創業初期,在國家環保政策迅猛發展的推動下,環保人才供不應求,公司盡管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但仍難滿足發展需求,加上對于市場環境的不熟悉以及產業化過程中的競爭等因素,侯丹只能帶著員工們,一家又一家地進行宣傳,談業務。“創業就像一場修行,心平氣和才能解決道路上遇到的問題,一旦開始就不能輕易放棄。”侯丹說從前期準備到公司正式運營,長沙高新區的扶持政策也幫助了他不少。
與高新區其他企業項目不同的是,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中美能源與環境創新中心為技術支撐的高科技環保企業,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綠色合作伙伴計劃之一,擁有中美兩國能源、環保領域內頂級的專家團隊。在國內組成了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柴曉利教授為核心的技術團隊,擁有水體生態修復創新技術等多項專利。
湘江支流眾多,瀏陽河、圭塘河、撈刀河、沙河自東面,溈水、靳江及龍王港自西面匯入湘江,支流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2016年,長沙高新區的肖河、雷鋒河的黑臭水體引人詬病,肖河提質改造工程迫在眉睫。侯丹帶領新成立的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下重任,采用同濟大學研發的水體微生物活化工藝,利用一個不起眼的“黑盒子”設置水體微生物活化系統,通過培養、激活微生物,讓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提升,與傳統治理技術相比,水體微生物活化工藝效果更顯著,治理周期更短。經過一個半月時間的治理,肖河黑臭水問題基本消除,水體透明度大幅增加,侯丹告訴記者,到2018年3月底肖河水質將達到相關標準。
肖河水質治理的成功,讓湖南三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聲大噪”,侯丹也因此信心倍增。公司的技術研發與項目承接進入新的階段。今年10月,他們首次采用超磁分離技術對污水進行處理,同時利用最新的水體微生物活化工藝,經過1個月的治理,將湘江西岸的龍王港清理完成,已基本達到地表五類水標準。
除了在湖南省內的水環境治理項目,公司的山東東營護城河、鎮江西團結河、昆明小清河治理工程都取得了優異的效果。侯丹介紹:“目前湖南、云南等地區關于城市黑臭污水治理的需求大,但是傳統技術有限,需要更多的新興技術用于水質治理,因此我們的市場空間還很大。”